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7日电 “小汤山建筑建造故事打破了传统城市建造的模式,创造了一个城市建设神话,这是一种精神力量。把这种精神力量化为实际,需要我们学好专业知识。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对城市化及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城市应急的要求更高。尤其在高密度区域,以人为核心的建筑设计观念与思想也要发生改变,现在的城市建筑面临更多的改进,尤其要注重建构‘公共健康’单元为核心的应急城市治理体系。”
这是近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筑设计》“云端”课堂上,在播放一段小汤山建设过程视频序幕之后,建筑学专业负责人陈飞老师对学生授课的一段话。自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迅速制定防控疫情教学工作方案,充分挖掘防控过程中的育人元素,结合专业课程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专业知识领域来思考和实践。
“面对疫情的严格管控,对城市建筑提出了‘治理、应急防控及应变’要求。建筑学专业核心关注的知识点正在于空间营造及建构逻辑,所以我们结合当前时势、聚焦教学目标,将课题定位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单元应急性建筑。”同上这门课程的庄葳老师介绍,课堂上还布置了讨论问题:小汤山医院建造反映了什么精神?未来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课堂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建筑如何能够更好地与疫情防治管理相结合”问题,学生们开展热烈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构建城市组团,把防御单元建筑设计为一个小的细胞,细胞可以不断的生产、变化、拆卸以应对城市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建模呈现了一个‘防御单元’,合理组织社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阻断方式,通过城市绿带,社区公园及公共广场来形成有效预防和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单元。”还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木构体系榫卯结构优势,采用环保竹子做材料,通过传统建造、生态环保材料的应用,既能呈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彰显文化自信。
“疫情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教育的一场大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介绍,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在保护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总原则基础上,既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更注重强调“停课不停育”,在全校层面积极引导师生把握疫情防控中的教育契机,将抗“疫”主题作为特殊“盐溶于汤”的“食材”,与专业课有机结合,注入立德树人的“精神疫苗”,培养学生做有温度的大国工匠。
如何注入立德树人的“精神疫苗”?全校教师主动聚焦社会重大事件产生的“感应场”,结合课程各自“出招”,凝练出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把价值引领要素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巧妙地带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让战“疫”精神不空谈。
作为病毒疫苗研制和批量生产的关键设备,生物反应器是生产合格可靠疫苗的重要保障。“人类不是生物反应器,高效防疫,需要科技先行,”孔令超老师在《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授课中,结合当前新冠病毒疫苗生产的要求,重点讲授了在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维护中,如何考虑温度、压力、密封和生产环境要求去设计出更安全、更可靠的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中如何做到更科学合理。
在抗击疫情的这场阻击战中,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有着长期科研合作的化妆品企业伽蓝捐赠珀芙研728霜,帮助近万名一线医护人员对抗因长时间佩戴口罩而产生的面部泛红、瘙痒、敏感不适等“口罩脸”问题。“作为未来的化妆品科技从业人员,我们开发的不仅是产品,更重要地是要苞有一颗社会责任心。”香料虎扑nba教师们从化妆品产品的功能内涵出发,告诉学生既要尊重科学、遵循市场发展,更要具备人文关怀。
自3月2日在线开课以来,虎扑nba广大教师结合国情、校情,从学科专业特色出发,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在全民战“疫”中提取教育内涵和精髓,把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知识,抗疫中充分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的执政自信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品格有机融入课程,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开展价值观的教育引领。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我们更应自觉承担时代责任和教育担当,把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郭庆松说,很多师生虽然不在战“疫”一线,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在几乎涵盖全国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家乡助力抗疫,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课堂教学与师生这些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完)
|